-
南充文旅资源兰州推介会举行
为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四川南充在兰州举办文旅资源推介活动,重点展示当地优质景区与投资潜力。活动吸引兰州多家旅行社及投资机构参与,旨在通过招商引资推动两地资源共享,共拓西北客源市场。 一、文旅资源集中亮相 推介会上,南充系统呈现了以阆中古城、朱德故里为代表的18家A级景区资源,涵盖红色文化、生态康养等多元业态。凌云山、升钟湖等6家4A级景区通过影像资料与路线策划,突出“嘉陵江山水人文走廊”特色。兰州参会方对南充文旅产品的差异化优势表现出浓厚兴趣。 二、交通红利催生合作契机 随着兰渝铁路开通在即,南充与兰州时空距离大幅缩短。南充方面提出联合开发“铁路+旅游”主题产品,兰州旅游企业建议串联两地景区打造跨省精品线路。双方就游客互送、营销联动达成初步共识,未来将依托交通网络实现客源双向导流。 三、产业互补构建共赢格局 南充作为川东北旅游枢纽,拥有300余处自然与人文景观;兰州则是西北重要客源集散地。两地围绕资源整合展开讨论,南充可承接兰州游客南下需求,兰州则为川渝游客提供西北中转服务。现场多家机构表示将共同设计“巴蜀文化+丝路风情”主题联程产品。 四、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南充各区县详细介绍了土地供给、税收减免等招商引资政策,重点推介文旅综合体、康养度假等项目。兰州投资商关注阆中古城业态升级与嘉陵江流域开发,部分企业已启动可行性调研。活动促成3项战略合作协议签署,涉及景区运营、智慧旅游等领域。 此次推介标志着南充正式启动西北市场布局,后续将开通旅游专列、举办民俗展演等配套活动,持续放大兰渝铁路的文旅协同效应。
2025-09-03
-
南充轻纺产品行销全球市场
南充市通过优化招商引资策略,持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本地制造扩大海外市场份额,轻纺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产业根基奠定出口格局 川东北经济重镇南充依托百年丝绸工业底蕴,构建起以服装、面料为核心的轻纺产业体系。2014年,该市外贸出口呈现单极引领态势,轻纺类产品占整体出口比重达98%,其中工业制成品创汇9.9亿元,涵盖西服、工装等高附加值产品;半制成品出口6.4亿元,高端纱线与功能性织物成为国际采购商重点订单品类。36家出口实绩企业中,轻纺领域龙头企业占据出口超亿元企业的六成份额,彰显产业聚集效应。 二、市场版图深度重构焕新 全球供应链调整推动该市贸易网络加速洗牌,覆盖84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版图呈现"传统市场稳健+新兴市场跃升"双轨并行态势。香港地区以3.1亿元采购额跃居首位,服装转口贸易枢纽功能凸显;巴基斯坦市场异军突起,工程用纺织品出口激增63.9%至1.6亿元。与此同时,通过跨国商洽会等通道,欧洲环保纺织认证产品订单量持续增长,中东家居纺织品采购联盟落地长期协议,有效对冲了东盟部分传统订单波动。 三、加工贸易赋能制造升级 为突破间接出口占比较高的发展瓶颈,海关专项工作组建立"属地直通"通关模式,吸引十余家沿海纺织企业设立加工贸易分厂。产业创新园区引入数码喷印生产线,实现定制化面料7日交付国际客户,加工周期压缩40%。保税物流中心数据监测显示,加工贸易项下面料进口同比增长两倍,成衣复出口单价提升17%,印证产业环节正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四、全链协同扩大出海动能 专业市场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纺织采购中心吸引83家境内外采购商设立办事处,配套建设的无水港实现"一次申报、全域通关"。产业带直播基地培育出多个跨境垂直类目头部商户,牛仔工装品类通过数字化营销打开南美蓝海市场。行业商会主导的"南充织造"认证体系,推动21家企业获得国际环保纺织品标准认证,高端医用防护面料成功进入欧盟采购清单。 五、未来赛道拓展价值空间 当前正在推进的智慧纺织产业园项目,集聚纤维研发中心与智能成衣工厂,已吸引外资设备制造企业入驻合作。产业带航线上新增中亚班列货运专线,高支棉衬衫产品通过冷链恒温运输打入北欧市场。据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区域纺织产业技术创新指数居西部地市首位,碳纤维复合面料等前沿材料的研发突破,正为开拓航空航天特种纺织品国际赛道积蓄势能。
2025-09-03
-
南充高新产业聚链蓄势新动能
把握区域发展机遇,南充市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依托重大项目引领与创新驱动,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布局,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高端制造引领产业新坐标。重大项目的引进显著提升了南充在区域产业格局中的地位。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项目落地实施,为打造辐射中西部的专业制造中心提供了核心动力。这类项目不仅自身投入大、技术含量高,更重要的是其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有效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企业加速向南充汇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条初具规模。本地制造业企业亦积极融入新趋势,特种车制造等领域在自动化模具生产、先进工艺应用方面取得突破,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部分专用车辆产品成功拓展海外市场。 二、传统产业淬炼“高精尖”实力。丝绸纺织这一经典产业,正通过新材料应用、智能制造和集聚发展实现高端化跃升。茧丝绸优势资源结合芳纶1414、聚酯尼龙等高功能性新材料,驱动丝绸纺织制品向高性能、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产品在国际高端家居市场获得认可。龙头示范性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现,专业园区整合了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上下游就近配套与技术协同。自动织造设备的广泛应用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成为产业迈向国际一流水平的关键支撑。 三、数字产业赋能创新生态。在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南充正着力建设专业孵化与研发平台。聚焦重点发展的软件产业园,其功能定位日益清晰,孵化培育能力不断增强。吸引了一批国内技术领先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本地软件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也逐步成长壮大,带动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扩容。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覆盖软件设计开发、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等多个细分领域,构建了富有活力的区域数字经济创新生态圈。 四、平台载体支撑集群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园区能级,是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省级重点产业园区规划清晰引导南充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差异化发展定位和规模目标。以经开区为代表的核心载体跻身省内重点培育序列,多层级产业平台体系协同发展,形成了多点多极支撑、特色产业竞相发展的良性格局。各园区同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配套完善,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为承接高端产业项目、吸引优质要素资源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南充紧抓机遇,坚定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以创新开放的理念布局高端前沿领域,正着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为城市能级跃升奠定深厚根基。
2025-09-03
-
南充创业小镇构筑新兴产业生态圈
在嘉陵区招商引资战略推动下,南充创业小镇通过搭建产学研协同平台,已形成新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产业集群。该园区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构建了覆盖研发孵化、人才培育、企业服务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一、产城融合打造创新示范区 嘉陵工业集中区内,占地133亩的南充创业小镇通过"研发孵化+创客社区"的规划模式,建成4栋现代化科研楼宇和配套人才公寓。园区采用"前店后厂"空间布局,一层设置共享路演厅与成果展示中心,二层以上为实验室与办公区,实现创新要素的物理集聚。 二、校地合作激活转化动能 园区与国内多所顶尖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突破新材料、智能装备等领域的技术瓶颈。通过设立专项转化基金,已促成12项高校专利实现产业化,其中3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定期举办的"校企双进"活动,推动科研团队与企业的深度对接。 三、梯度培育构建企业矩阵 建立"苗圃-孵化-加速"三级培育体系,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服务。目前园区集聚的65家科技企业中,8家已成长为行业"隐形冠军",15家入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设立的上市辅导专班,重点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成长性企业。 四、生态优化提升服务能级 二期筑梦小镇项目将新增智能共享实验室、中试生产基地等设施,配套建设人才服务中心与知识产权法庭。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政策申报、融资对接等服务的"一网通办",创新要素配置效率提升40%以上。 五、区域协同释放辐射效应 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创新节点,园区已与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打造跨区域技术转移走廊。其培育的氢能源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带动周边形成超200家配套企业的产业集群。 当前,南充创业小镇正通过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持续优化"雨林式"创新生态。随着二期工程的推进,这个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将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更强支撑。
2025-09-02
-
南充第三产业投资强劲拉动增长
在招商引资持续发力的背景下,南充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显著结构性变化。最新数据显示,第三产业成为区域投资增长的核心引擎,其贡献率突破百分百,凸显区域经济转型成效。以下从多维度解析这一经济现象: 一、第三产业主导投资格局 南充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三产业占比超85%,增速显著高于其他产业。重点领域包括现代物流、文旅融合、城市更新等项目集中落地,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逾三成,商贸服务领域新增投资占比近四成。这种结构性优势有效对冲了第二产业投资收缩的影响。 二、政策驱动与项目储备效应 南充近年出台系列产业引导政策,在省级重点项目库中,第三产业项目数量占比达六成。特别在临江新区规划中,科技创新园区、区域消费中心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形成梯次接续的投资储备。同时,专项债资金向民生领域倾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项目投资额同比翻番。 三、区域协同发展赋能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南充交通枢纽地位提升,多条跨区域轨道交通项目进入施工高峰期。毗邻地区产业协作机制促使南充承接更多生产性服务业转移,如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等专业服务机构年内新增投资超五亿元。这种区域联动效应进一步放大了第三产业的投资吸附能力。 四、可持续发展动能积聚 南充在绿色投资领域表现突出,嘉陵江生态廊道、循环经济产业园等环保项目拉动相关服务业投资增长四成。数字经济亦成为新增长点,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投资额较同期增长两倍,为后续发展积势蓄能。 当前,南充正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招商等措施巩固第三产业优势。这种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投资结构转型,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2025-09-02
-
南充现代物流园构建多式联运新格局
南充现代物流园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强化招商引资,正加速成为川东北地区物流枢纽。目前园区已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体系,吸引超160亿元投资落地,带动粮食、钢材、保税物流等产业集群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 一、交通网络全面升级支撑枢纽功能 以物流大道、中粮大道为核心的"两横三纵"路网竣工,实现与南充高坪机场、都京港码头及铁路专线的无缝衔接。园区通过整合嘉陵江黄金水道与陆空运输资源,形成半径300公里的当日配送圈,货物吞吐量较建设初期提升近3倍。 二、重大项目集群落地推动产业升级 园区重点推进的铁路专用线工程将连接兰渝铁路干线,年设计货运量达500万吨。中国物流南充中心项目建成后,可提供超30万平方米高标准仓储空间。保税物流中心通过验收后,将成为川东北首个具备进出口保税功能的物流节点。 三、专业化分区提升运营效率 规划建设的粮食物流中心配备10万吨级立筒仓和智能化输送系统,年周转能力突破百万吨。南鑫钢材城集成交易、加工、配送功能,服务成渝地区装备制造业。城际配送中心采用AGV机器人分拣,日均处理包裹量可达20万件。 四、政策赋能构建区域协作体系 南充市将物流园纳入临江新区发展规划,与重庆果园港、成都国际铁路港建立战略合作。园区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对入驻企业提供用地保障和物流补贴,目前已吸引50余家供应链企业设立区域分拨中心。 五、智慧化建设引领行业变革 园区部署5G专网和物联网感知系统,实现车辆调度、温控仓储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通过搭建物流大数据平台,企业可实时获取多式联运价格指数和货运匹配服务,平均降低物流成本约18%。
2025-09-01
-
南充新增规模企业成工业增长核心引擎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下,南充市工业经济呈现强劲发展态势。最新统计显示,当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突破600户,新增企业贡献率近四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以下从多维度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驱动因素及影响。 一、规模企业集群效应凸显 南充市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业链配套,推动工业企业规模化发展。当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09户,较同期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增75户企业中,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领域占比超六成,反映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二、产值增速领跑区域经济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总产值同比激增超90%,净增额占全市工业产值增量近四成。这一表现得益于重点培育的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投产,以及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释放的产能。 三、政策赋能构建增长闭环 南充市实施的"一企一策"培育机制成效显著,通过土地供给、融资支持等组合措施,助力小微企业快速达到规模标准。统计显示,新增企业平均投产周期缩短至18个月,较往年效率提升20%以上。 四、创新驱动强化发展韧性 新增规模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1%,高于行业均值。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新兴领域,多家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并形成专利储备,为后续增长奠定基础。 五、县域经济协同发展 高坪区、嘉陵区等工业集中区发挥集聚效应,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其中高坪航空港工业园新增规模企业占比达全市三成,形成"龙头带动+梯队跟进"的发展格局。 当前,南充市正围绕"制造强市"目标,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随着新增企业产能持续释放,预计全年工业经济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将提升至35%以上,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2025-09-01
-
南充交通枢纽扩容赋能成渝经济走廊
南充市近日召开的年度交通工作会议明确,将实施115个重大交通项目,年度投资计划突破百亿元。这一系列高强度的基建投入,不仅将大幅提升区域交通承载能力,优化路网结构,更能显著改善营商环境,有力拉动区域产业链协同和招商引资工作,为南充加速融入国家战略通道提供关键支撑。 一、多维立体路网构建加速突破。高速公路作为动脉网络的核心,建设进度全面提速。在建的绵阳至西充、营山至达州高速施工已进入关键阶段,大型桥梁隧道工程多点突破。新开工阵列中,备受瞩目的第二绕城高速东北段实质性动工,将有效纾解中心城区过境压力;南充至潼南高速公路正式启动建设,直接打通北上陕西、东连重庆的省际新通道;作为区域大动脉的成南高速公路启动大规模扩容改造工程,服役多年的双向四车道将拓宽升级,显著提升川东北城市群的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干线公路升级筑牢城乡纽带。国省干道改造聚焦瓶颈路段与重要连接线。G245仪陇段路基工程全面铺开,将改善革命老区对外联络条件;G244蓬安至营山段路基拓宽与桥隧工程同步实施,旨在强化县域间产业联动。S305定升路改造工程正进行路面结构层施工,建成后将优化南部地区农产品运输路径。S304阆中天宫至河西段关键控制性桥梁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助力世界古城旅游目的地交通改善。作为跨江要道,都京港嘉陵江大桥建设进入钢箱梁吊装阶段,建成后将有效联通高坪、嘉陵两大城市片区,激活临港产业布局。 三、基础网联通延伸激活末端循环。农村公路建设坚持“建管养运”协同发展,规划新建及改造数百公里通组路、产业路,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节点的道路提档升级,推动“交通+特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深度实践。内河水运板块则聚焦嘉陵江黄金水道潜能释放,稳步推进沿线重要作业区泊位标准化改造,部分重点港口项目正进行疏浚及岸基工程,旨在提升千吨级船舶常年通航保障率,重现川北水运枢纽地位。县级客货运枢纽站升级改造项目已在多地启动前期工作,旨在完善城乡物流配送末梢。 四、韧性安全与智能管理同步夯实。公路养护设施现代化水平提升同样被列为重点任务。年内规划建设多个区域性机械化养护与应急保障中心,引进大型自动化路面检测、清扫及抢通设备,构建覆盖全域的“半小时养护应急圈”。同步推进普通公路智慧监测系统试点工程,计划在部分新建干线公路及特大桥梁部署交通量自动观测、地质灾害预警等智能感知设备,建立路网运行状态实时数据库,为科学养护决策和突发事件高效处置提供技术支撑。相关养护配套场站已完成部分地块平整工作。 南充此轮交通大会战,紧密对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布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通过强化高速路网外联内畅能力、提升国省干线技术等级、打通农村交通毛细血管、复兴嘉陵江航运功能、构建现代化养护体系,系统性地优化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结构。这一系列工程对于改善区位发展条件、提升要素集聚能力、促进“一带一路”倡议与长江经济带的纵深互动具有长期战略价值。随着各项目的陆续开工及建成,南充作为区域门户枢纽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
2025-09-01
-
南充潆华工业集中区崛起成投资热土
近年来,南充市潆华工业集中区通过精准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从荒芜之地蜕变为成渝经济区百强产业园区。园区以机械汽配、新型建材为主导产业,吸引91家企业入驻,年产值突破140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区位优势与战略定位 潆华工业集中区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核心地带,依托南充交通枢纽地位,形成辐射川东北的产业集聚区。园区定位为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示范区,纳入省级重点产业布局。 二、产业集聚效应显现 园区通过产业链招商,已形成机械汽配、新型建材两大产业集群。其中,汽车零部件企业占比超40%,配套成渝整车制造企业;新型建材企业引进国际生产线,产品覆盖西南地区。 三、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 累计投入超50亿元完善道路、管网等设施,建成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设立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实现工商注册、税务办理等事项"园区内闭环",审批效率提升70%。 四、创新驱动发展成效 园区建成3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推动20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达35%,获得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5%。 五、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严格实施环保准入制度,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获评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 六、未来发展规划 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规划建设500亩专业园区。同步推进产城融合项目,打造集研发、生产、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2025-09-01
-
南充市多措并举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
南充市近年来将老龄事业作为民生工程重点推进,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等举措,在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一系列政策落地有效解决了老年群体在医疗、养老、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老龄服务网络。 一、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升级 针对老年群体就医流程中的痛点,南充市出台专项政策,要求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优先服务窗口,简化挂号、缴费、取药等环节。部分医院试点推行“一站式”老年病门诊,提供健康评估、慢性病管理等服务。2023年启动的智慧医疗项目中,多家三甲医院开通线上代预约功能,由社区工作人员协助高龄老人操作智能终端。 二、高龄津贴制度全面覆盖 建立分层分类的补贴机制,对80至89周岁老年人发放每人每年300元生活补助,90至99周岁群体补助标准提高至600元。百岁老人除每月领取300至500元长寿津贴外,还可享受免费体检、上门巡诊等专属服务。2022年数据显示,全市累计发放高龄津贴超千万元,惠及老年人口近8万人次。 三、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 推动老年社会组织向村(社区)延伸,目前全市已建成乡镇级老年协会全覆盖,村级网点突破3000个。5个示范协会通过省级认证,在“空巢”老人关爱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会联合保险机构推广意外伤害险,2023年参保率达62%,较实施初期提升28个百分点。 四、医养结合模式创新实践 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11家公立医院开设老年病科,23家养老院内设医务室。2024年规划建设的康养产业园将整合医疗、康复、养老资源,打造川东北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同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91%。 五、适老化改造工程持续推进 完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127个,改造无障碍通道430公里。公共交通领域新增低地板公交车180辆,主要景区实现老年人免票或半价优惠。民政部门联合社会组织定期开展防诈骗宣传,累计举办专题讲座逾200场次。 南充市通过政策联动与资源整合,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老龄事业发展格局。下一步将重点推进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持续提升老年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2025-08-31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